于孤独者来说:合群,只不过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孤独着。
新的一年,从鲁迅的孤独开始。
今年的春节较以往有些不同,少了一些烟花的烘托,少了一些本该回家却选择就地过年的人相伴。
城市的街道里,也不复以往那般盛装打扮,稀稀落落的车辆穿梭在城市宽敞的马路上。
农村老家也是如此,年货置办得少了,空气里那股烟火味道也淡了一些。
新年新气象。
新年伊始,本该用一种更加活泼的方式或文字开启一个崭新的年局。
但笔者思来想去,祝福总是好的,它能够带给人们身心一丝愉悦和精神一些振奋。
然而,生活终究不是依靠鸡汤或暖文可以为继的。
在生活与生存的人生命题上,我们更需要一些思考。
因为有了思考,因为不得不思考。
于是乎,我们必须面对“孤独”的现实。
我们直面孤独,并不是为了孤独而孤独。
那样的话,岂不是成了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为赋新词强说愁”。
面对孤独的本意是为了思考,是为了走出孤独的闭环,哪怕是从一种孤独,走进另一种孤独。
文章的标题是鲁迅的孤独。
在文章开题以前,我曾与一些后生晚辈聊过,他们提出一个疑问让我感到很新颖,他们说:鲁迅家那么有钱,他还会孤独吗?问题问得颇有意思。
一时间,让我难以回答。
我只能说:孤独是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存在。
的确,在有钱的“硬件”加持下,或许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孤独,但不代表能够与孤独划清界线。
有的人从出生注定是孤独的。
这种孤独像是一种“俄狄浦斯王”的原罪,它是与生俱来的,是早已被设定的命运程序。
他们注定少有同类,注定要显得格格不入,并不是他们“人疏于众”,而是另类的性格与不同的人格“驱使”他们不能与世俗妥协。
尤其是在一个群魔乱舞的年代里,他们不得不保持自己的高傲,在保全作为“人”的最后一丝尊严。
这种人没有合群可言,他们毕生都活在孤独中,即便是他们走在花红酒绿的闹市,即便是他们坐在盛大狂欢的人群,那颗心以外的纷繁复杂与己无关,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,变了一种方式继续孤独着。
鲁迅先生,大概就是这种人。
两个枣树的“孤独”鲁迅在《秋夜》里,有一句看似很不“着调”的话儿,这句话很出名,它说: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。
撇开这句话的理解,我们先了解一下这篇散文的创作信息。
这篇名叫《秋夜》的散文写于1924年,这一年的鲁迅已经43周岁(1881年生)。
有人说它是散文诗,有人把它理解为散文。
总之,无论是哪种文学体裁,散文是没有错的。
文章合为时而著,诗歌合为事而作。
鲁迅的“秋夜”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。
实际上,就是两个字“孤独”。
1924年是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笼罩的年代,中国北方的民主革命进入空前的谷底。
鲁迅的革命理想,抑或是政治理想也空前低落。
低落的绝非政治抱负,而是在文化上更为严重。
“五四”已经过去五年,经过“五四”催生出的新文化开始出现分歧。
以前,与鲁迅同处一个“战壕”的战友,有人升官发财了,有人退隐江湖了。
面对此情此情,鲁迅很难过,也很孤独。
说好的一起战斗到底,结果有人半路分道扬镳,剩下自己单打独斗。
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,鲁迅的文学成就非常之高。
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使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,也正是因为鲁迅,中国文坛的白话文写作才开启崭新的篇章。
也可以说,鲁迅是白话文写作的开山鼻祖。
开山鼻祖的开山之作,便是如雷贯耳的《狂人日记》。
如果你对鲁迅再有一些更深的了解,你会发现鲁迅尤为擅长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作。
都说时势造英雄,鲁迅之所以擅长比喻拟人化的文章表达方式,与所处的年代背景密不可分。
正是因为处在那样的年代,正是因为需要以笔为枪斗争下去,迫使那个年代的文学家必须会用比喻。
因为不用比喻的话,想说的话说不出来,想写的文章发不出去。
这篇看似不起眼的《秋夜》散文,单凭开头那句“不着调”的话,已经足以称得上文学领域的“教科书”。
鲁迅说,他的院里有两棵树,一棵是枣树,另一棵也是枣树。
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?孤独是肯定的。
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,这份孤独的份量有多大?“枣”有着“早”的寓意。
在传统婚礼中,常常以“枣”来寓意“早生贵子”。
鲁迅说自己看到两棵枣树,实际上暗示自己超前的思想,他已经看到比别人更早的一步。
而在农耕文化中,有着“桃三杏四梨五年,枣子当年就卖钱”。
是否可以理解为,鲁迅想说自己的超前的思想并不是一种假大空的说词,而是一种很实际,能够立竿见影的思想呢。
不幸的是,那两棵象征着自己超前思想的“枣树”生长在墙外。
虽然只有一墙之隔,但又遥不可及,这是一种理想近在咫尺却难以实现的悲哀。
我想,没有什么比这更叫人难过的。
鲁迅在隐约中,找到了改变旧中国和旧中国人思想的办法,但是手捧着新文化的种子,找不到适合他生长的土壤。
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,而人世间最大的孤独,也莫过于此。
此时的鲁迅人在中年,四十不惑的年纪,体力、精力和阅历达到全盛状态,但他也只是感到孤独,并没有孤独到偏执的境地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鲁迅的孤独感与日俱增,而受到孤独裹挟的偏执也在变得“一发不可收拾”。
近乎晚年的鲁迅,由一个热血青年彻底变成一个“冷酷无情”“尖锐刻薄”的批判家。
他的孤独已经变成一种“冷漠”,除了内心忠于对民族和正义的良知以外,鲁迅容不得任何瑕疵。
于是乎,鲁迅成为一个文友眼里的“怪人”。
一定程度上说,他真的活成狂人日记里的那位狂人。
1936年,鲁迅接受《救亡情报》记者专访时,直言不讳地说出那句“汉字不灭,中华必亡”的争议。
此时的鲁迅55岁。
后来,很多人那这句话来反击鲁迅,也使得鲁迅再别人手里落下“把柄”。
依我看来,大家对这句话的反应有些过激。
鲁迅不是一个政治家,他更多的是一个文学家、批判家、思想家。
他的满腔热血是希望旧中国好起来,希望旧国民振作起来。
他找不到药到病除的良法,但又内心焦急无比。
所以,他从自己以及留洋的经历思考,得出结论是汉字阻碍旧中国崛起的脚步。
从包容的角度来说,鲁迅说出这样的话是可以理解的。
只是说,他那种失望感、失落感、孤独感、迫切感,让他替旧中国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焦灼感。
恨不得把院外的两棵枣树,移栽到自家的院里,而现实是也只有看看的份儿。
差一分,考上大学。
差一刻,赶上航班。
差一点,娶了心爱的姑娘。
差一丝,干成一笔大买卖,结果都没有做成。
这都与两棵枣树一样,都是叫人失落的故事。
从孤独中,寻找出路时间回到1925年,鲁迅又写下另一部小说叫《孤独者》。
这应该是1924年那篇散文《秋夜》的延续,同样是以一种痛苦的心态,同样是处在特定的年代下,同样是种种尔虞我诈、风云变幻的局面。
更令人难过的是,兄弟矛盾进入白炽化。
两年前,鲁迅被哥嫂从自己购买的房产中赶走。
后来,因为站在学生的阵营,惹毛了段祺瑞,直接被段祺瑞解雇,进而失去生活收入来源。
生活突遭变故倒也无妨,鲁迅无法接受的是,自己支持过的学生,有人跟自己反目,有人迫于种种压力躲着自己。
在大病过后,鲁迅创作出悲剧小说《孤独者》。
客观地说,《孤独者》是一个悲剧,因为它的创作背景本身就是一个悲剧。
此时的鲁迅生活极度困难,又不幸患有肺病,差点搭上性命。
是什么力量,支撑鲁迅带病坚持写作呢。
我想,大概是孤独吧。
当整个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时候,唯一醒着的人就会成为孤独者。
与《狂人日记》一样,狂人是鲁迅自己,孤独者也是鲁迅自己。
整部《孤独者》的故事情节像是一个诅咒,主人公是祖母、魏连殳和我。
当然所谓的孤独,也就是祖母的孤独,魏连殳的孤独,我的孤独。
在鲁迅眼里,魏连殳是一类有才干而无处施展的人。
满腔热血想要改变世俗,但空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茫然。
最终,那份炽热的良知和血性被消磨殆尽,屈从于现实。
这种诅咒是很可怕的。
它像是一个闭环,而魏连殳代表不是魏连殳本人,是整个年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,是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。
在小说中,鲁迅既是祖母,也是魏连殳,也是“旁白我”,是一个复杂的鲁迅在与自己的对话。
祖母是一个被现实彻底“同化”的人,不敢有自己的思想,她唯一做的是年复一年不停地做针线活儿。
手头上,都是各种丝丝线线,也没有多少话语,大多数时间是沉默的。
魏连殳长大后慢慢地瞧不上祖母的人生。
后来,魏连殳做“独头茧”,我跟他说:你亲手造了独头茧,就自己裹在里面了。
他曾反问:那丝哪里来的呢,譬如祖母。
所谓的丝,表面指祖母手头做针线的丝丝线线,实际上暗指祖母被封建礼数的丝线所困住。
魏连殳被自己做的“独头茧”困住,祖母被看不见的封建礼数所困住,无论是怎样被困住,都是封建年代的人性“孤独”。
祖母的孤独向来没有对任何人明说,始终沉默着,似乎略有不满,但又觉得很合理。
魏连殳的孤独是祖母的延续,稍微有些不同的是,魏连殳曾经试图反抗过。
只不过最终失败,向现实低头了而已,但是低头又非自己的本意。
于是乎,魏连殳最后的结局是以死以示抗争的决心。
诚如魏连殳所说,“我虽然没有分得她的血液,但也会过继她的运命”。
(祖母是续弦,与魏连殳没有血缘关系)把所有的情节组合起来看,孤独者是一部“闭环”人生。
祖母的孤独与魏连殳的孤独是一脉相传的。
不同的是魏连殳因为反抗过,被人视为另类,不得不接受现实。
在接受现实后,魏连殳又无法说服自己去改变自我,最终了结掉自己的一生。
小说中的“我”,看到祖母与魏连殳的人生经历,他们的“诅咒”何尝没有困扰着“我”。
但幸运的是,我能够从他们的故事中,找到与生活释然和解的方法,最终冲破孤独的“诅咒”闭环,有幸躲过祖母和魏连殳的不幸结局。
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?再苦再难,也要理智地坚持自我。
既然我生来注定是要干这一行,我又不能说服自己改变本我。
我把我认为能够做的事,我认为正确的事,做好就足够了,我没有必然计较于所谓的结果如何。
假如我所做的一切是有效的,那是一件十分万幸的事儿。
假如我一生奔走呼号,并没有唤醒一个人,那我也无所谓。
总之,我该做的已经做了,于心无愧。
这就是鲁迅的厉害之处,他不是一个空有热血的愤青,他是一个有思考的独行者。
诚如小说里,祖母去世时,魏连殳那段哭声的描述:连殳流下泪来了,接着就失声,立刻又变成长嚎,像一匹受伤的狼,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,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。
而魏连殳死时,关于“我”又是另一番描述:我快步走着,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,但是不能够。
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,久之,久之,终于挣扎出来了,隐约像是长嗥,像一匹受伤的狼,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,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。
虽然都是狼嚎的悲鸣,但是魏连殳没有走出祖母的孤独诅咒,而“我”(也就是鲁迅)走出来了。
文末略有感想有些东西是躲不掉的,会随时随地找上门,比如孤独。
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,都无法逃避“孤独”。
但要想办法从孤独中,找到自我和解的道路,从而走出孤独的诅咒,结束代代相传的命运闭环。
这路,便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且正确的事,不必计较成败得失与世俗眼光。
于孤独者来说:合群,只不过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孤独着。
新的一年,从鲁迅的孤独开始。
今年的春节较以往有些不同,少了一些烟花的烘托,少了一些本该回家却选择就地过年的人相伴。
城市的街道里,也不复以往那般盛装打扮,稀稀落落的车辆穿梭在城市宽敞的马路上。
农村老家也是如此,年货置办得少了,空气里那股烟火味道也淡了一些。
新年新气象。
新年伊始,本该用一种更加活泼的方式或文字开启一个崭新的年局。
但笔者思来想去,祝福总是好的,它能够带给人们身心一丝愉悦和精神一些振奋。
然而,生活终究不是依靠鸡汤或暖文可以为继的。
在生活与生存的人生命题上,我们更需要一些思考。
因为有了思考,因为不得不思考。
于是乎,我们必须面对“孤独”的现实。
我们直面孤独,并不是为了孤独而孤独。
那样的话,岂不是成了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为赋新词强说愁”。
面对孤独的本意是为了思考,是为了走出孤独的闭环,哪怕是从一种孤独,走进另一种孤独。
文章的标题是鲁迅的孤独。
在文章开题以前,我曾与一些后生晚辈聊过,他们提出一个疑问让我感到很新颖,他们说:鲁迅家那么有钱,他还会孤独吗?问题问得颇有意思。
一时间,让我难以回答。
我只能说:孤独是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存在。
的确,在有钱的“硬件”加持下,或许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孤独,但不代表能够与孤独划清界线。
有的人从出生注定是孤独的。
这种孤独像是一种“俄狄浦斯王”的原罪,它是与生俱来的,是早已被设定的命运程序。
他们注定少有同类,注定要显得格格不入,并不是他们“人疏于众”,而是另类的性格与不同的人格“驱使”他们不能与世俗妥协。
尤其是在一个群魔乱舞的年代里,他们不得不保持自己的高傲,在保全作为“人”的最后一丝尊严。
这种人没有合群可言,他们毕生都活在孤独中,即便是他们走在花红酒绿的闹市,即便是他们坐在盛大狂欢的人群,那颗心以外的纷繁复杂与己无关,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,变了一种方式继续孤独着。
鲁迅先生,大概就是这种人。
两个枣树的“孤独”鲁迅在《秋夜》里,有一句看似很不“着调”的话儿,这句话很出名,它说: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。
撇开这句话的理解,我们先了解一下这篇散文的创作信息。
这篇名叫《秋夜》的散文写于1924年,这一年的鲁迅已经43周岁(1881年生)。
有人说它是散文诗,有人把它理解为散文。
总之,无论是哪种文学体裁,散文是没有错的。
文章合为时而著,诗歌合为事而作。
鲁迅的“秋夜”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。
实际上,就是两个字“孤独”。
1924年是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笼罩的年代,中国北方的民主革命进入空前的谷底。
鲁迅的革命理想,抑或是政治理想也空前低落。
低落的绝非政治抱负,而是在文化上更为严重。
“五四”已经过去五年,经过“五四”催生出的新文化开始出现分歧。
以前,与鲁迅同处一个“战壕”的战友,有人升官发财了,有人退隐江湖了。
面对此情此情,鲁迅很难过,也很孤独。
说好的一起战斗到底,结果有人半路分道扬镳,剩下自己单打独斗。
熟悉鲁迅的人都知道,鲁迅的文学成就非常之高。
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使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,也正是因为鲁迅,中国文坛的白话文写作才开启崭新的篇章。
也可以说,鲁迅是白话文写作的开山鼻祖。
开山鼻祖的开山之作,便是如雷贯耳的《狂人日记》。
如果你对鲁迅再有一些更深的了解,你会发现鲁迅尤为擅长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作。
都说时势造英雄,鲁迅之所以擅长比喻拟人化的文章表达方式,与所处的年代背景密不可分。
正是因为处在那样的年代,正是因为需要以笔为枪斗争下去,迫使那个年代的文学家必须会用比喻。
因为不用比喻的话,想说的话说不出来,想写的文章发不出去。
这篇看似不起眼的《秋夜》散文,单凭开头那句“不着调”的话,已经足以称得上文学领域的“教科书”。
鲁迅说,他的院里有两棵树,一棵是枣树,另一棵也是枣树。
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?孤独是肯定的。
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,这份孤独的份量有多大?“枣”有着“早”的寓意。
在传统婚礼中,常常以“枣”来寓意“早生贵子”。
鲁迅说自己看到两棵枣树,实际上暗示自己超前的思想,他已经看到比别人更早的一步。
而在农耕文化中,有着“桃三杏四梨五年,枣子当年就卖钱”。
是否可以理解为,鲁迅想说自己的超前的思想并不是一种假大空的说词,而是一种很实际,能够立竿见影的思想呢。
不幸的是,那两棵象征着自己超前思想的“枣树”生长在墙外。
虽然只有一墙之隔,但又遥不可及,这是一种理想近在咫尺却难以实现的悲哀。
我想,没有什么比这更叫人难过的。
鲁迅在隐约中,找到了改变旧中国和旧中国人思想的办法,但是手捧着新文化的种子,找不到适合他生长的土壤。
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,而人世间最大的孤独,也莫过于此。
此时的鲁迅人在中年,四十不惑的年纪,体力、精力和阅历达到全盛状态,但他也只是感到孤独,并没有孤独到偏执的境地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鲁迅的孤独感与日俱增,而受到孤独裹挟的偏执也在变得“一发不可收拾”。
近乎晚年的鲁迅,由一个热血青年彻底变成一个“冷酷无情”“尖锐刻薄”的批判家。
他的孤独已经变成一种“冷漠”,除了内心忠于对民族和正义的良知以外,鲁迅容不得任何瑕疵。
于是乎,鲁迅成为一个文友眼里的“怪人”。
一定程度上说,他真的活成狂人日记里的那位狂人。
1936年,鲁迅接受《救亡情报》记者专访时,直言不讳地说出那句“汉字不灭,中华必亡”的争议。
此时的鲁迅55岁。
后来,很多人那这句话来反击鲁迅,也使得鲁迅再别人手里落下“把柄”。
依我看来,大家对这句话的反应有些过激。
鲁迅不是一个政治家,他更多的是一个文学家、批判家、思想家。
他的满腔热血是希望旧中国好起来,希望旧国民振作起来。
他找不到药到病除的良法,但又内心焦急无比。
所以,他从自己以及留洋的经历思考,得出结论是汉字阻碍旧中国崛起的脚步。
从包容的角度来说,鲁迅说出这样的话是可以理解的。
只是说,他那种失望感、失落感、孤独感、迫切感,让他替旧中国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焦灼感。
恨不得把院外的两棵枣树,移栽到自家的院里,而现实是也只有看看的份儿。
差一分,考上大学。
差一刻,赶上航班。
差一点,娶了心爱的姑娘。
差一丝,干成一笔大买卖,结果都没有做成。
这都与两棵枣树一样,都是叫人失落的故事。
从孤独中,寻找出路时间回到1925年,鲁迅又写下另一部小说叫《孤独者》。
这应该是1924年那篇散文《秋夜》的延续,同样是以一种痛苦的心态,同样是处在特定的年代下,同样是种种尔虞我诈、风云变幻的局面。
更令人难过的是,兄弟矛盾进入白炽化。
两年前,鲁迅被哥嫂从自己购买的房产中赶走。
后来,因为站在学生的阵营,惹毛了段祺瑞,直接被段祺瑞解雇,进而失去生活收入来源。
生活突遭变故倒也无妨,鲁迅无法接受的是,自己支持过的学生,有人跟自己反目,有人迫于种种压力躲着自己。
在大病过后,鲁迅创作出悲剧小说《孤独者》。
客观地说,《孤独者》是一个悲剧,因为它的创作背景本身就是一个悲剧。
此时的鲁迅生活极度困难,又不幸患有肺病,差点搭上性命。
是什么力量,支撑鲁迅带病坚持写作呢。
我想,大概是孤独吧。
当整个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时候,唯一醒着的人就会成为孤独者。
与《狂人日记》一样,狂人是鲁迅自己,孤独者也是鲁迅自己。
整部《孤独者》的故事情节像是一个诅咒,主人公是祖母、魏连殳和我。
当然所谓的孤独,也就是祖母的孤独,魏连殳的孤独,我的孤独。
在鲁迅眼里,魏连殳是一类有才干而无处施展的人。
满腔热血想要改变世俗,但空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茫然。
最终,那份炽热的良知和血性被消磨殆尽,屈从于现实。
这种诅咒是很可怕的。
它像是一个闭环,而魏连殳代表不是魏连殳本人,是整个年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,是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。
在小说中,鲁迅既是祖母,也是魏连殳,也是“旁白我”,是一个复杂的鲁迅在与自己的对话。
祖母是一个被现实彻底“同化”的人,不敢有自己的思想,她唯一做的是年复一年不停地做针线活儿。
手头上,都是各种丝丝线线,也没有多少话语,大多数时间是沉默的。
魏连殳长大后慢慢地瞧不上祖母的人生。
后来,魏连殳做“独头茧”,我跟他说:你亲手造了独头茧,就自己裹在里面了。
他曾反问:那丝哪里来的呢,譬如祖母。
所谓的丝,表面指祖母手头做针线的丝丝线线,实际上暗指祖母被封建礼数的丝线所困住。
魏连殳被自己做的“独头茧”困住,祖母被看不见的封建礼数所困住,无论是怎样被困住,都是封建年代的人性“孤独”。
祖母的孤独向来没有对任何人明说,始终沉默着,似乎略有不满,但又觉得很合理。
魏连殳的孤独是祖母的延续,稍微有些不同的是,魏连殳曾经试图反抗过。
只不过最终失败,向现实低头了而已,但是低头又非自己的本意。
于是乎,魏连殳最后的结局是以死以示抗争的决心。
诚如魏连殳所说,“我虽然没有分得她的血液,但也会过继她的运命”。
(祖母是续弦,与魏连殳没有血缘关系)把所有的情节组合起来看,孤独者是一部“闭环”人生。
祖母的孤独与魏连殳的孤独是一脉相传的。
不同的是魏连殳因为反抗过,被人视为另类,不得不接受现实。
在接受现实后,魏连殳又无法说服自己去改变自我,最终了结掉自己的一生。
小说中的“我”,看到祖母与魏连殳的人生经历,他们的“诅咒”何尝没有困扰着“我”。
但幸运的是,我能够从他们的故事中,找到与生活释然和解的方法,最终冲破孤独的“诅咒”闭环,有幸躲过祖母和魏连殳的不幸结局。
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?再苦再难,也要理智地坚持自我。
既然我生来注定是要干这一行,我又不能说服自己改变本我。
我把我认为能够做的事,我认为正确的事,做好就足够了,我没有必然计较于所谓的结果如何。
假如我所做的一切是有效的,那是一件十分万幸的事儿。
假如我一生奔走呼号,并没有唤醒一个人,那我也无所谓。
总之,我该做的已经做了,于心无愧。
这就是鲁迅的厉害之处,他不是一个空有热血的愤青,他是一个有思考的独行者。
诚如小说里,祖母去世时,魏连殳那段哭声的描述:连殳流下泪来了,接着就失声,立刻又变成长嚎,像一匹受伤的狼,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,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。
而魏连殳死时,关于“我”又是另一番描述:我快步走着,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,但是不能够。
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,久之,久之,终于挣扎出来了,隐约像是长嗥,像一匹受伤的狼,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,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。
虽然都是狼嚎的悲鸣,但是魏连殳没有走出祖母的孤独诅咒,而“我”(也就是鲁迅)走出来了。
文末略有感想有些东西是躲不掉的,会随时随地找上门,比如孤独。
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,都无法逃避“孤独”。
但要想办法从孤独中,找到自我和解的道路,从而走出孤独的诅咒,结束代代相传的命运闭环。
这路,便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且正确的事,不必计较成败得失与世俗眼光。
目录
- 1 陈冲诱僧
- 2 李采潭电影
- 3 英雄无泪
- ▪ 征服电视剧
- ▪ 刻晴大战史莱姆哪里可以看
- 4 44444kk在线观看免费
- ▪ 天道电视剧全集完整版
- ▪ 中指无名指往里挖的手势
- 5 高洁白义第53章
- 6 必胜大丈夫
- ▪ 愤怒的黄牛电影
- ▪ 娜扎张翰否认复合
- ▪ 电影惊变
- 7 魔女幼熙韩国电视剧国语版全集
- ▪ 韩漫免费看
- ▪ 野山电影完整免费
- ▪ 一个人看的视频在线播放免费
- ▪ 一见倾心电视剧在线观看免费
- ▪ 韩国电影工作女郎
- 8 电影肮脏的交易
- ▪ 巡回检察组在线
- ▪ 97成人色
- ▪ 你微笑时很美全集免费播放完整版
- ▪ YY视频直播在线观看视频
- ▪ 张嘉译的电视剧大全集
- ▪ 在线观看日本3d黄动漫
- ▪ 爱情进化论演员表
- ▪ 性感保母
- 9 2021灵媒泰国恐怖片在线观看
- ▪ 玩命三日在哪里可以看
- ▪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
- ▪ 北原夏美电影
- 10 爱爱动图
- ▪ 《秘密教学》破解版
- ▪ 惊天大贼王在线观看国语完整版
- ▪ 萌妃驾到免费观看完整版
- ▪ 偷窥无罪在线
- ▪ 爱情公寓5免费在线观看
- 11 公爵夫人未删减在线观看完整版
- ▪ 伴郎的粗大h
- ▪ 娜塔莉韩国三级在线观看
- ▪ 星武神诀第三季全集免费观看
- ▪ 唐人街探案3超清免费
- ▪ 狗十三 电影
- 12 美景之屋在线视频
- 13 giga女战士
- 14 a级影视
日剧在哪个app上看《日剧在哪个app上看》由来
编辑日剧在哪个app上看《日剧在哪个app上看》起源